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也是我国中医传统特色疗法“冬病夏治”的好时机。
然而众人只知道跟风而“治病”,却不知为什么要“冬病夏治”?今天小编就来讲讲“冬病夏治”背后的真相!!
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,即利用夏季气温高,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,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。
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,如手脚冰冷、气虚咳嗽、脾胃虚寒、畏冷喜暖、关节疼痛、神情倦怠等。夏季这些病情会有所缓解,趁此时机,辩证施治,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,以减轻其症状或预防冬季复发。中医认为,人体之阳气“生于春,长于夏,收于秋,藏于冬”,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,而往往阳气不足,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。一旦寒邪积久不散则更伤阳气,就会导致内寒。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,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“不佳时期”,见效缓慢。
而春夏,尤其是三伏天,由于气温升高,人体内阳气上升,经络通达,气血充沛。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,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,祛除体内沉痼,调整人体阴阳,在减轻其症状,预防旧病复发的同时,还能为秋冬储备阳气,令人体阳气充足,冬季就不易被严寒所伤。董洪涛在《中医理论》中也指出,人体在夏季阳气易发泄到体表。此时阳气旺盛且向外开散,皮肤松弛,毛孔张开。通过扶助体内阳气,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体阳气向外排出往年沉伏的邪气。如:慢性咳嗽、哮喘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咽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过敏性鼻炎等。如:慢性胃炎、溃疡病、慢性腹泻、慢性肠炎、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疾病。如: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腿冷痛、腰肌劳损、坐骨神经痛、膝关节炎等虚寒性疾病。需要注意的是,冬病夏治是为了温补人体阳气,比较适合【阳气不足、不能固护温煦人体】,致使阴寒之邪侵袭人体引发疾病的人群。而平时【阳气充足、阴气亏虚】的人群,不适合冬病夏治。
果蔬:夏季正值葡萄、龙眼、荔枝上市,适当食用这些温热性水果可以改善肠胃功能,促进人体基础代谢。蔬菜中,南瓜性温健脾,可加强肠胃蠕动;韭菜补肾温阳,可增进食欲。提醒:阳虚体质、脾胃虚寒者可多食;体质湿热、阴虚内热、患有急性结膜炎者应慎食。肉类:食用羊肉、牛肉等热性肉类可以温阳散寒,补中益气,尤其适合夏季手脚冰凉、气血不足的人。提醒:注重荤素搭配,温凉互补。有牙痛、上火、发烧感染症状、体质偏热的人应忌食热性肉类。
饮品:夏天外界气温较高,阳气散发,如果贪图凉爽,长期喝冷饮,会加重体内阴寒。因此,夏季即使气温高,也要喝温开水,以帮助沉寒发散。提醒:温开水以喝完后感觉有点热烘烘、欲汗未汗的程度为宜。寒湿偏重者,可用红糖姜水替代温开水。因为姜性温味辛,能温胃散寒。通过运动发汗是排除体内寒邪最简便的方法。夏天毛孔大开,稍微运动就会出汗,汗为心之液,可泻过旺之心火,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。因此,夏天最好还是适当运动,适度出汗,既有利于祛除沉寒,增加气血流通,也利于新寒发散,对健康是很有利的。
提醒:在早晚相对凉爽的时段运动;出汗过多时,可适当饮用温淡盐水或绿豆汤,切不可大量饮用凉开水,更不能用冷水淋浴,否则会导致寒湿入体,加重已患疾病。
当然,对于身体阳气不足的人来说,除了注意饮食起居,此时顺势选择中药调理能够更好的驱散体内寒邪,防治未病,心康体健。